國際人學校畢業2年學長,結合自己工作經歷,整理出職場新人最容易遇到的4個“坎”。
01
求職死循—環有經驗者優先
找實習或者校招的時候,有經驗的候選人往往在面試過程中表現更好,懂得也更多;零經驗的學生即使素質很好,但很大概率會“一問三不知”。在激烈的求職競爭中,往往有經驗者脫穎而出。這導致了很多人都遇到這樣的死循環——沒工作經驗所以沒工作機會,沒工作機會就無法積累工作經驗。
當年我求職時也是深受此困擾,那么如何破局呢?
通過調研身邊30多位朋友實際經歷,總結了以下4點:
① 梳理過往經歷,找到與過往經歷類似的企業職位切入,如社團外聯部——>公司市場部;
② 降低工作預期,第一次實習可以先找普通崗位做執行的工作,之后通過已有經驗嘗試更高level工作,比如新媒體運營——>內容營銷;
③ 總結經歷,抽象出大部分崗位通用的工作要求,或找到經歷中的優勢部分,可以復用到想去的企業,為企業創造價值;
④ 有條件的學生,可以付費參加一些求職集訓營,比如國際人學校,通過真實的項目實戰豐富自己的經歷。
02
校園到職場-離開舒適區
上班不同于上學,要嚴格遵守公司的規章制度,不能像翹課一樣翹班。做事也要有始有終,不能半途而廢,因為在公司投入任何資源都是一種成本。職場優勝劣汰,三心二意、拖拖拉拉是要被開除的。
很多新人一離開校園這個舒適區很不適應,想通過跳槽來解決問題,殊不知到了下一家公司,會有新的問題要面對。更有甚者選擇考研“回爐重造”。這些人大概遇到了3種問題:
① 在校園時代就懶散慣了,除了學習,從來沒把某種想法實踐或實踐過卻半途而廢。面對一板一眼的工作,不能隨心所欲。
② 正式工作≠實習,工作壓力和競爭驟增,不能像實習期間那么輕松,到點下班。要努力轉正和晉升。
③ 對崗位認知存在理想與現實的落差:以為是造火箭,結果其實是去擰螺絲。
問題①還真得靠自己逐漸適應,哪怕是創業自己當老板,也要約束自己的行為。
對于問題②只是相對短暫的,都是在剛開始接觸新領域的時候有壓力,等熟悉了之后就能如魚得水。
問題③是大多數人不適應的根本原因。其實這種現象很常見,特別是一些非常成熟的大公司。我在《規避這10大面試/實習坑,助你成為互聯網offer收割機》一文中第八點也有提及。
新人參加工作挑戰的第一關叫“熟練的執行者”。執行完畢的結果有兩種:做的普通和做的漂亮,前者是能干完,后者是能放心的干完或者讓人眼前一亮。所以大公司的熟練是有標準的,叫總能給出最優解。如果連執行都做不好,領導怎么會放心把更有難度的工作交給你呢?
03
有人帶VS有人管
有人“帶” 和 有人“管” 不完全是一回事。
帶你的人的職級一般不會高你很多,與你幾乎是相同的工作內容,兩人偏教導關系,我們稱之為mentor(導師)。而當他職級非常高,是一條業務線的負責人,兩人偏匯報關系,往往稱之為leader(領導)。有時候兩種角色也會由1人承擔,但由于精力的原因,往往匯報>教導。
對于有mentor的新人會更幸運,mentor可以把大量的精力放在培養你,是你的堅實后盾,當你遇到困難,他總會挺身而出,讓你的職場初期非常平滑地過渡。但要學會從被動教導轉為主動提升,學會“偷師學藝”,否則很可能因為mentor的離開/放手,一落千丈。
對于沒有mentor的新人來說,一開始成長會頗為不順,頻繁犯錯挨批。不過,被批評的越多,成長的越快。因為摸爬滾打的經歷總會刻骨銘心,學習的更深刻。努力把成長的坎坷轉化為學習的動力。
無論是有人帶,還是沒人帶,都要時刻不忘提升各種能力,時刻不忘學習各種知識。順境不張狂,逆境不氣餒,這才是一個成年人應有的姿態。
04
執行任務的“機器”
職場新人往往被分配工作去執行,參與不到決策層。如果只為完成任務,但不加思考,不提出建議,無所謂領導決策的效果。久而久之,會產生這種心態:業務愛死愛活,自己執行完任務拉倒,來年跳槽算逑。
一年后,你雖然也能參與到大多數模塊的工作,寫出漂亮的簡歷,但是當有經驗的面試官發現你的方案有漏洞或者不能兼顧用戶體驗,往往會被問住,對你的能力印象也大打折扣。
如果在職時間再久一些,會發現當初自己“不太負責”的方案,日后都要自己哭著填完坑。業務的訴求是表象的,未來的變化也是極大的,你的方案既要考慮眼前,也要兼顧未來,發現方案的風險,這才是負責的執行。
盡力做到,自己填的坑越來越少,挖的坑也越來越小,充分發揮自軀力,把公司的事當成自己的事,為了公司的使命愿景,一同成長。
近階段受疫情的影響,企業集體過冬,延遲復工,倒閉,裁員,高校延期開學,復學無期,又禁止外出實踐,對于大學生求職而言無疑也是雪上加霜。
大四同學春招泡湯了,大三同學實習沒了,大二大一同學宅到發霉。
為幫助同學解決燃眉之急,充分利用這次“超長寒假”,盡可能降低損失,國際人學校推出6大免費在線實踐項目,為你提供職場經驗的機會,豐富你的簡歷背景內涵。